「伊凡.伊里奇之死」本書描述一位平凡的法院官吏伊凡.伊里奇罹患絕症後一步一步邁向死亡的心理歷程。

  伊凡.伊里奇是一個官吏的兒子,在家中排行第二,他的個性聰明靈活,討人喜歡而且彬彬有禮。他以優良的成績考上法律學校,在學校時他:作事幹練,和藹大度,善於交際,且嚴格執行他認為屬於自己職責的一切。從省長特派員到法院預審官,他處理公務時極其謹慎、公事公辦,甚至鐵面無情,而在社交場合,他則妙語橫生、和藹可親且彬彬有禮。他喜歡讓人感覺到,他是有權力指使他們的,但卻友好、平易近人地對待他們。在工作之餘,他熱中於打牌、社交娛樂,也因而認識他的妻子普拉斯柯維亞.費多洛芙娜。婚後,他依舊維持一貫輕鬆愉快、永遠體面、並為社會所讚許的生活性質。當妻子開始出現無緣無故破壞他生活的愉快和體面時,他將生活重心轉移至公務,功名心也就更加強烈了。結婚十七年後,伊凡.伊里奇已經是一位老檢察官,當他原以為可以成為大學承首席法官職位時,卻讓別人捷足先登。他決定要調離開那不能知人善任的地方,並且要爭取更高年薪的工作。終於,他成功了,也覺得幸福極了,因為和妻子目標又一致了。他們愉快的佈置夢寐以求的房子,盡情享受別人對他們的誇獎。伊凡.伊里奇的生活依循著他的信條:輕鬆、愉快,而且體面。直到有一次不小心摔倒撞到腰,雖然撞傷的地方疼了幾天,但很快就好了。但是當他開始發現嘴裡有一股怪味,腹部左側開始隱隱作痛後,他那種生活輕鬆愉快和體面的感覺完全被破壞了。和妻子的爭吵,求醫過程中感受到名醫的裝腔作勢,他灰心喪氣、悲觀絕望。當他感覺病情越來越嚴重,死亡一步一步向他逼近,而周遭的人卻極力掩飾一切,只有他的僕人格拉西姆以最單純、善良且誠摯的態度面對他。在精神和肉體同時承受極度痛苦的困境中,他開始思索他的這一生,而這一連串的回憶也幫助他重新了解自己。最終,他了解到:他的公務、他的生活安排、他的家庭,以及他對社交和公務興趣---這一切都不對頭。最後,他做到不讓身邊的人痛苦,使他們、也使自己擺脫這些痛苦後,在瀕死的時刻忽然解悟到人是向死存在的,取代死的昰一片光明。

 

  本書共有十二個章節,我將心得歸納為三個部份來探討:死亡的態度、病床邊的溫柔以及生命意義。

(一)、 死亡的態度

  本書一開始用倒敘法描述當同事接到伊凡.伊里奇訃聞時的反應。由於這個人的死,導致每個人都在推測因此可能發生的職務變動,而這一點伊凡.伊里奇在病榻前也感受到。甚至非常現實的,他的妻子在他死後關心的也是撫卹金的問題,

每個人想到的都是物質層面的問題。此外,聽聞者也產生一種慶幸感:死得是他,而不昰我。包括他的好友彼得.伊凡諾維奇在聽到伊凡.伊里奇死前痛苦哀號三天三夜後死去,彼得.伊凡諾維奇的想法是:這是發生在身上伊凡.伊里奇身上,而不昰發生在他身上,他是不應該發生、也決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一般人多是習慣性的逃避死亡課題,忽略了人是向死存在的本然性。從出生那一瞬間開始,人就是朝著死亡前進,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人可以倖免。死亡無關乎權力、地位、年齡、富貴或貧賤,因為人終將無法逃避死亡的必然性,因而才更彰顯出生命的可貴。在日常世俗時間流逝的過程中,讓我們忽略的死亡的威脅,往往在死亡藉由不同途徑向你逼近時,才會察覺原來我們是向死存在的。就如書中經典名句:伊凡.伊里奇的生活經歷是最普通、最平常、但也是最可怕的。

雖然這本書是托爾斯泰在一八八六年的著作,但我相信一百二十多年後書中主角周遭人物的對死亡的反應在現代還是普遍存在。但由於自己本身是護理人員,每天在工作職場面對的都是生死問題,常常會透過病人反思自己對死亡的態度。因為深刻體認到生命的無常以及死亡的實存性,反而更能珍惜當下。當代表死亡的使者癌症來到我生命中時,我並沒有庫布勒.羅斯的否認反應,也不認為自己會是例外。我認為死亡或死亡威脅都是來幫助你更了解自己、更體會生命的可貴。當你體認到這一點時,死亡就像是你的朋友一樣,無時無刻就在你身邊;死亡也像是一個轉運站,在生命的結束的時刻,帶領你朝另一個開端前進。

  不管是透過文學著作、傳播媒體、教育或者周遭的經驗,都是讓我們更了解死亡必然性,對死亡有更正向的了解後,才能建立健康的死亡態度。

(二)病床邊的溫柔

  在書中有一段描寫伊凡.伊里奇從便盆上站起來,沒有力氣把褲子提起來,就跌坐在軟椅上,這對凡是講究體面的他來說是多麼不堪。而他的傭人格拉西姆邁著輕快有力的步伐走進來,他沒有看伊凡.伊里奇的臉,走到便盆前將伊凡.伊里奇抱起來。書中註解格拉西姆刻意抑制他臉上煥發出的生命歡樂,免得病人看了傷心。格拉西姆總是輕快、樂意、純樸而且善良的做著這些事,當所有的人都戴著虛假面具來看他時,只有他以最真誠的態度面對伊凡.伊里奇,而這也帶給在痛苦、絕望深淵中的伊凡.伊里奇無限溫暖。「我們大家都是要死的,為甚麼不伺候你呢?」。格拉西姆這麼回答伊凡.伊里奇,這是對生命的尊重,無關乎貴賤。不管伊凡.伊里奇有任何要求,格拉西姆總是真誠的對待他。當他經過長時間的痛苦後,他最希望別人能像愛撫和安慰孩子那樣的來愛撫他、吻他,為他而哭泣。只是,他始終無法放下他那高傲的自尊面具。一方面他的傭人帶給他安慰,另一方面他的家人卻是加深他的痛苦。女兒的精力旺盛、健康以及熱戀的幸福,相較於他承受絕症的痛苦折磨,形成內心強烈的對立衝突。這讓我想起曾經在病床上的我,在你生命中最脆弱的時刻,你需要的昰一個擁抱、是真誠的陪伴,讓你不會感到孤苦無援。誰都無法代替你承受病痛的試煉,但是家人或朋友的真誠陪伴關心,將會帶給你力量與勇氣去面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三)生命意義

  我們都和伊凡.伊里奇一樣汲汲營營於追求世俗眼光的名與利,終其一生只為求得自已為社會所稱許的存在價值。當伊凡.伊里奇坐擁權力、財富以及家庭時,他感到幸福極了。然而,突如其來的怪味和腹痛,伊凡.伊里奇生命出現了轉戾點。從開始患病,伊凡.伊里奇就處在兩種彼此對立、互相交替衝突的情緒之中:時而絕望和等待著不可理解、可怕的死,時而是希望和滿懷興趣的觀察自己體內的活動。病情愈是加劇發展,他對自己生命意義的省思也愈加深入,他從格拉西姆這位單純、質樸、善良的僕人身上,看到他生命的乾涸,他的一生都「不對頭」了。他意識到,如果直到要離開人世時才意識到,他毀掉了上帝給予他的一切,而且已經無可挽回時,該怎麼辦?的確,往往在最平凡、最普通的生活中,我們很少會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就如在安逸的生活中很難出現憂患意識。或許有人會說:「也有終其一生都一帆風順、幸福快樂到終了的人啊!」的確,並不昰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病痛或挫折才能了解生命意義,但是藉由受苦或者病痛是最快速讓你去了解生命意義的途徑。

  伊凡.伊里奇的內心是孤獨的,和家人同事之間沒有心靈的交流,永遠維持著的昰表面的友好和諧關係。而他最後也從同事、家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投影,這讓我想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是在於真誠與相互關係,而這種關係不昰物質或金錢可以換取的。最後伊凡.伊里奇在絕望、痛苦與憤怒之中,重新省思自己一生,最後他選擇以悲憫的心原諒身邊的人,也原諒自己。

  從書中,我們片面的以為伊凡.伊里奇是在痛苦中了解生命意義,臨終前一刻忽然解脫,並且好像欣然接受死亡,這一切充滿了戲劇張力。但我相信愈是在黑暗之中,愈能看見光明。在安吉莉斯所著「愛是一切的答案」一書中有一段話:[沒有問題,我們永遠學不到力量。沒有絕望,永遠學不到信心。沒有折磨,我們永遠學不到悲憫。]的確,生命中的一切障礙都是隱藏的功課。當我們回顧這一生,最深刻的時光不昰平靜無波的時日,而是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無法相信,這種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但是,在經歷障礙之後我深深體會到,當我們學會,在逆境中尋找真正目的,就能藉著它成長。從伊凡.伊里奇身上我看到了活在別人眼裡的孤獨與空虛,雖然他最後不得不面對與接受死亡,但至少他已經了解到生命的意義。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但我認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自己所創造的,能真真切切的活在當下、把握當下與珍惜身邊所擁有的一切,即使生命短暫如曇花,卻是永恆的美麗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te6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